您所在的位置:

萧山图书馆 >> 特色专题 >> 地方文献 >> 百工百年话运河 >>

百工百年话运河丨油车店王 章芝坤

来源: 萧山图书馆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4-14

  采访时间:2020年9月

  采访地点:城厢街道拱秀路章鉴源家

  采访者:翁迪明、张国雄、方诗雅

  讲述人:章鉴源,男,1943年出生,新塘街道车家埭人,78岁,惠民油坊掌门人章芝坤四子。

  行业介绍:木榨榨油手工工艺,是一种传统压榨制油的方法。

章鉴源

  油摊摆在城桥边

  我父亲名叫章芝坤,是萧山东门头城河边上赫赫有名惠民油坊的二店王。

  父母生养我们兄弟姐妹共有9人,四兄弟、五姐妹,我最小。关于惠民油坊兴衰的故事,我没有亲身经历,得到的都是父辈、哥哥姐姐的口头传授。

  我知道,惠民油坊是我爷爷三兄弟一手创办的。

  我们的老家是萧山长河蓝田章(现属滨江区长河街道)。蓝田章村民几乎都姓章,穷得哒哒滴,大部分人家靠讨饭过日脚[ 日脚:日子],人称九十九根讨饭棒,我家也要算一根在里面。

  爷爷名叫章望云,从小外出放牛,为油坊老板放牛,因为当时榨油作坊基本上依靠牛做动力。爷爷15岁那年决定另谋生计,不再做放牛的营生。东家很客气,送了几钵头菜油,爷爷就在东门上街城桥边范家弄摆摊,一点一点调转了头寸,成了卖油郎。

  城桥是萧山东门头的热闹处所,范家弄就在城河边上。河里舟船来往,岸上摊贩成市,活水码头,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爷爷每天从东家作坊里拿几钵头在这里零售,半天就销售一空。沿城河一带的地盘确实是做生意的风水宝地。

范家弄位置/《萧山地名志》

  眼看着贩油生意越来越顺,老东家看爷爷是块做买卖的材料,有心助一臂之力,又送来了几桶菜油,爷爷索性把在老家长河头的兄弟也叫来一道做油生意。范家弄的生意还算稳定,慢慢有了积蓄。

  爷爷头脑活络,放牛的几年他已把油坊里榨油工艺的流程、诀窍默默记在心里;范家弄摆油摊,他又掌握了生意进出的门道;再后来,胆子越做越大,他们从老东家那里购买了一部淘汰了的旧油车,开始直接接料榨油。

  从胜源恒到惠民油坊

  有了自己的油车,生意越做越活络,爷爷兄弟开始寻找扩张的门路。当时东门外便饮庵西(今东门上街)有家叫庆泰源的老油坊,开了30年,快开不下去了。爷爷他们就出了400块银元,将庆泰源的设备和厂房全部租下,改名胜源恒,生产规模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倍。

  经过10多年经营,胜源恒的生意越做越大,资产也越来越雄厚,抗战前夕,不光拥有1000担油的资产净值,而且购进原先向庆泰源租用的全部设备,规模今非昔比。爷爷在回澜桥东南面建起了大墙门,场面很大,三进两层走马楼。胜源恒的生产能力非同小可,光木榨油车就有24部,还有水牛18头,是萧山榨油行业里面的佼佼者。

  抗战爆发,萧山百姓遭受巨大苦难。1937年11月30日,日军飞机轰炸萧山县城,有两颗炸弹落在我们家里,一颗在道地[ 道地:庭院、天井]、一颗在正屋。11月30日大轰炸,造成大片民房沦为废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胜源恒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不久,爷爷去世了。

日军轰炸萧山

  爷爷去世后,大伯章芝珊、父亲章芝坤子承父业,挑起了胜源恒生产经营的担子。

  1940年萧山县城沦陷。之前,父亲俩兄弟为躲避战火,不得已带着油坊的全部流动资金,带领家眷流亡浙江纵深永康一带,边逃难边做生意。

  在逃难的两年时间里,油坊设备全部无偿借给职工生产自救。油坊职工推选人员负责生产和经营,并改号为公记油坊,在困顿的时局里谋得生计。

  1942年,章氏兄弟率家返回萧山,收回油坊设备,投入流动资金,重操旧业,改名正隆油坊,在异族的铁蹄下苟延残喘。

  1945年抗战结束,百业待兴,农业生产也逐步恢复。章氏兄弟利用留存的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重振旗鼓,油坊改名为惠民油坊。1948年,惠民油坊以800石大米的价值购进长河镇成懋油坊的全部设备,成为萧山县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

  “乡作”的窍门

  从庆泰源到胜源恒,油坊的主要业务是代客加工、来料加工,俗称经营“乡作”,也就是替农民把油菜籽、棉籽和大豆加工成食用油。

  和现在的机器生产不同,以前榨油采用的是传统工艺——木榨榨油,江南一带早五六十年前都给逐步淘汰了,难再看到那副热热闹闹的场面。

  木榨榨油,共有焙、磨、碾、蒸、包、榨等六道工序。首先焙,是将油菜籽分锅文火慢炒;磨,用手牵石磨将油菜籽磨成粗屑;碾,水牛牵动石碾,将粗屑碾成细屑;蒸,将细屑放入甑子里蒸熟;包,外围以竹箍固定,铺上稻草,用脚踩将油料裹成饼状;榨,将一个个裹好的饼状油料装入木制榨具中,用石榔头敲击插入槽里的尖楔,内部一挤压,油就出来了。

木榨榨油工艺

  章家油坊的信誉从爷爷手里就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了。

  爷爷经营的胜源恒把“乡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很好:服务周到、价格公道,关键是出油率高,因此很受农民欢迎。

  我们萧绍一带地理位置真的很好,依山傍水,风调雨顺,躲得过自然灾害。运河周边都是相互连通的河流,只要钱塘江、浦阳江的江堤不坍塌,土地得到足够灌溉,适合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长势一般都不错。下半年,农民习惯种植油菜,收获以后拿去油坊加工成菜油,来年的油润[ 油润:营养]全靠地里的出产了。

  小满节气是“春花”收获的时节,油菜、蚕豆、大麦、小麦、草花一批农作物等待收割。运河两岸的农田变得绿油油、金灿灿、黄橙橙,很好看。一年一度的油菜籽即将上市,行话叫做“火汛”。

小满时节收油菜

  由于爷爷的油坊服务好,再加上又紧靠运河边,水陆两便,所以“火汛”一到,农民总是乐意把油菜籽送到胜源恒加工。一时间车船盈门,油坊业务员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限号接单。

  那时候,胜源恒每天榨油64车,每车消耗油菜籽1.3石(1石150市斤),每天的加工量超出1万2千斤,产能供不应求。商号除了做好“乡作”外,也有了增设“门庄”(门市部)实力。一边经营“乡作”,一边开办“门庄”,自营收购原料和销售油品、油饼的业务,油坊发展如虎生翼。

  爷爷去世后,油坊业务由大伯章芝珊、父亲章芝坤负责。十几二十年的耳濡目染、摸爬滚打,两兄弟练成了一手好工艺、一把铁算盘,哥哥管生产,弟弟管经营,在萧山城河边开创了惠民油坊这个响当当的老字号,是萧山油坊行业的代表。

  经营奇才章店王

  父亲从小跟随爷爷在运河边摸爬滚打,熟练掌握榨油工艺的行业窍门,任何菜籽挑到面前,他只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拧,出来几滴原油,他能从滴下来的油量和油纯度估算出油率和油品等级,最后判断收购单价,买卖双方没有不认可的。

  父亲对榨油工序了如指掌,往往在“蒸”“炒”“压榨”等关键环节现场督阵。炒籽、蒸屑怎么才能把握火候且省柴火?磨要如何才能经用和利于出屑?包的竹箍怎么才能耐用且不断竹篾?榨好排油又要怎么才不让木楔飞散影响油料?诸如此类,他不光讲得头头是道,而且能上车示范,因此惠民油坊的生产线算得上成本低、效率高。工人师傅也是个个服气,不会马虎办事。

撞榨出油

  父亲的经营之道还在于懂得经济规律,体谅农民的辛苦。他经常提醒全坊职工,要把来“乡作”的农民当作“衣食父母”看待,服务要热情周到。他从细节入手同农民联络感情:去工场同农民打打招呼,攀谈农业丰歉;给路远的年老体弱的农民优先安排“乡作”;有时当着顾主的面,叮嘱榨油工人要“舍得花力气”“多敲榨几榔头”;有时为农民端上一碗凉茶,因此深得农民的好感、好评。

  父亲会主动把农业丰歉和惠民油坊的兴衰联系起来。在他心中有一个整体的系统,就是产供销一条龙通盘筹划,而运河一带的菜籽产业是他研究的对象,城河的每一条分支以及岸边的每一块油菜田他都了如指掌。他常到农村,或邀请农村亲友来油坊进行调查摸底:油菜籽主要产区的油菜种植面积,生长势头,当年的油菜籽估计产量,可用于“乡作”的农民自用数量,可投放市场的数量等等,他大多能心中有数。在调查中,他与农民建立了感情。

  在充分掌握上游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做好收购准备工作。如将准备“出港”(下乡收购菜籽)人员、工具安排妥当,一待菜籽登场,别的油坊老板还在打听“市面”时,他早就有的放矢,捷足先登。每天早晨空船出门,傍晚满载而归,城河、西小江和其他郊外的河道上随处可见惠民油坊的货船在穿梭忙碌。城河边的工坊里也是一派忙碌的场面,蒸菜籽的气体很猛,一时不能散发,弄得车间里面的温度非常高。工人们往往不穿衣裤,只用一片围身遮体挥汗劳作。

旧时城河景象

  在企业股权组织方面,父亲也表现出在那个时代少有的胆魄。油坊内的文场职工(经理、跑街、账房等)的薪资并不是全额按月发付。这些人每人每月以借支生活费的形式进行申请,不同工种核定了借支数的大体标准,每月予以发放。而剩余未领部分相当于股金,三年到期进行结算,除归还本金外,还可以得到高于银行利息的红利。初试行时,免不了有职工心里没底,想着钱会不会就收不回来了,但最后兑现时,也就消除顾虑了。这种延期支付的方式,油坊日常可以周转使用的钱多了,职工最终到手的实际收入也多了,可谓是劳资两利,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油坊发展的动力和后劲都增强了。

  惠民油坊从爷爷章望云在范家弄摆摊起家,到1948年有萧山、长河两处油坊,城河上街多个“门庄”,流动资金价值1400担菜油。两代人辛勤劳作30年,资本增值400多倍,创造了运河商业的传奇。

  融入大时代

  父亲和大伯齐心协力经营惠民油坊,兄弟从不分家,聚居在东门渔家浜。章家一门上下共有40多个家人,可说是其乐融融。

  父亲一生谨小慎微,精通行业规矩,遵行职业操守。他一向鼓励和支持我们读书,对儿子尤其严格。我的三个哥哥都是一路读书,最后在外地成才:大哥在上海、二哥去西宁、三哥立足兰州。

  1949年,萧山解放。惠民油坊在新的社会里遵纪守法,遵照国家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抗美援朝时期,惠民油坊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前线,捐献的资金可买半架飞机。

  解放后,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惠民油坊业务基本局限于委托加工(来料加工),并由店员工会的下属工会参与油坊经营。

  1956年,惠民油坊被批准公私合营,改名萧山油厂。

  父亲章芝坤努力适应新时代。和其他民族资本家一样,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做到完美磨合,1957年下半年被判入狱。

  1957年年底,我们全家离开东门渔家浜,来到车家埭落户。

  1962年10月,父亲回家养病,次年去世,享年54岁。就是在那个大力倡导“一大二公”的年代里,父亲还是不改积习,满脑子的生意经:只要上街转一圈回来总要向家人滔滔不绝讲说他的生财新发现。吓得姆妈连忙制止,说他“还嫌苦头吃得不够多”……

  1980年底,萧山油厂改名萧山油脂化工厂,成为萧山发展民生经济的重要一员。

章鉴源和女儿章虹在核实口述资料

  萧山方言注释

  日脚:日子

  道地:庭院、天井

  油润:营养

  参考文献

  [1]陈明, 杨绍唐, 吴益辉. 萧山县粮食志[M]. 1985.

  [2]费黑. 萧山县志[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3]杭州市政协文史委. 杭州文史丛编[M]. 杭州出版社, 2002.

  [4]宋应星. 天工开物[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相关阅读推荐

  书名: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传统机械调查研究

  作者: 路甬祥

  索书号: TS95-092/e7V1

  栏目相关文章

  百工百年话运河丨栏目介绍

  运河边的“李玉和”陈炘源

  匠心谱师 徐木兴

  “项水”陈士林

  天涯越音 李国平

  妙手滚钓 何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