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萧山图书馆 >> 特色专题 >> 地方文献 >> 百工百年话运河 >>

百工百年话运河丨妙手滚钓 何坤林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3-31

  采访时间:2020年9月

  采访地点:衙前镇衙前村里东徐自然村何坤林家

  采访者:翁迪明、方诗雅、庞璟

  讲述人:何坤林,男,1951年出生,70岁,衙前镇里东徐村村民。

  一条官河通四方

  我叫何坤林,家住衙前镇里东徐村。我从小跟随爹爹在官河周边捕鱼,一来改善家里的伙食,二来卖鱼补贴家用。

  我们里东徐村离官河不到3里路,过了官河往北就是新发王村了;往南就是西小江、杨汛桥;村东有里东徐直河,连接官河与西小江;西面又邻南北走向的吟龙河(又称庙河),直通官河与西小江。可以说我们村四面江河环绕,河通河,水连水,一条官河连通四方水道。所以,村里人就靠水吃饭。

  爹娘生养我们八兄妹,我行五,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在我七八岁的时候,遇上三年大饥荒。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那时粮食减产,不够一大家子人填饱肚子。也就是从那时起,爹便利用官河的有利条件,带着我和二哥,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抓鱼。当时因为人小,家中也只有两只小划船,我便和爹一只船。到我16岁的时候,二哥去了食品公司上班,我便开始独自划船抓鱼了。

  得天独厚鱼米乡

  我们这里是“鱼米之乡”,有官河、西小江、南门江、钱塘江,还有各种支流、湖泊什么的,江河交错。不说水运、灌溉吧,光是这些江河中的物产就十分丰富。比如鱼类有昂桑、青鱼、鲶鱼、鲫鱼、鲤鱼、鳗、土步鱼、银鱼、鲥鱼等等,种类多的嘞,有些现在都不常见的了。像银鱼,新鲜吃不完,还会晒成鱼干,我们叫它燕干,可有名了,现在倒是少有耳闻了;还有鲥鱼,一度被当作贡品,很名贵,现在也是难得一见了。

  鱼的种类多,吃法也多,多到你想不到呢。有道是“正月鲈,二月鳑,菜花鲤鱼桃花鳜,黄梅季节吃白川,夏食黑鱼抱籽虾,秋尝鳗鲡冬食鲢,除夕夜宴辣鱼头,逢年过节青草鳊”“鳙鱼头,青鱼尾,草鱼肚档鲫鱼背”……不同的季节,吃不同的鱼;同一种鱼,吃不同的部位,光从这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吃鱼的高手。

  这鱼吧,家常菜少不了它,各种宴席、祭祀,还都缺它不可,谁叫它味美又有美意呢。春节就有吃鱼的传统,“鱼”通“余”嘛,年年有鱼(余),象征着富贵;农历年初有接财神的习俗,将供后的活鲤鱼拿到江河放生,寓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除此之外,鱼的纹样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各种饰品、剪纸、窗花、被套等等;还有各种和鱼有关的典故、成语,如“鲤鱼跃龙门”“鱼传尺素”“鲤鱼撒子”“如鱼得水”等等。总之,萧绍一带的人离不开鱼,关键时刻还靠它续命救急。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特殊年代,附近村坊里有多少人家是靠着捕鱼度日的。爹就常带我和二哥去官河那抓鱼,那有个闸高头,在那抓鱼的人可多了。还有一个就是庙河,两端各通官河和西小江,那里我们也常去。

  滚钓捕鱼有门道

  抓鱼的方法有很多,我爹用的是滚钓,我也学了滚钓。滚钓实际上用的是钢钩,也叫粘钩。是的,它其实不是钓鱼,而是钩鱼,因为它是不用鱼饵的。

  滚钓的工具其实挺简单的,都是自己组装起来的。用较粗的绳作横线,每隔几寸挂上一尺左右长的线,下边绑上锋利的钢钩。

  主要是钩子(钢钩),这个得去买的,那时候很多地方有的卖的。我大多是去塘栖买的,那有户人家专门做这个的。现在不让抓(鱼)了,也就没的买了。

  每个钩子后面都有一个大屁股(洞眼),这是用来绑线的。这个结打得就有技巧了,没人说(教)过,是打也打不牢的,不然很容易就滑出了。有些鱼挣扎的时候,力道还是蛮大的,如果结打得不结实,鱼很有可能带着钩子逃跑。

  至于线,一般就是尼龙线,只要够结实就好。在横绳上,每隔几公分串上一根绑着钩子的线,线的长度是要对齐的。你问我这线有多长、有多深,这我还真说不上来。这长度都是自己定的,也是可以调节的,一尺、两尺的,我一般就这一拃一拃的(一虎口)。

  横绳也一样,几十米到一两百米的,都可以,就看河的宽度了。河宽则长,河窄则短,依实际需要而定。长绳上除了要串一排钩子外,还要分段挂上石头和浮子。石头是为了让长绳沉到水下,因为这长绳是要横跨整条河的。在那个年代,路还都是泥路、石板路,运输就全靠水运了。各种船只在河面上穿行,那种盛况,现在是再也看不到了。用石头将长绳拖到河里,这样就不会被过往船只挂到。浮子则是为了使钩子浮起来,让钩子始终悬挂在河里,而不是直接就躺在河底,后来也有用乒乓球代替的。

  石头和浮子的作用是相对的,一个沉一个浮的。看着不起眼,用处可大了,能不能钩到多多的鱼,可就看它们的了。要知道钩子的入水深度,可是要随着鱼儿的活动范围而改变的,这里头的门道有点多的。随着季节、气温的变化,鱼儿的活动范围是会有所改变的。如秋后的鱼大多在水底活动,而在春色后的鱼,就相对比较活跃,起浮和游动较大,尤其是夏季,天闷的时候,鱼儿甚至会浮到水面吐泡泡。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石头和浮子来控制钩子入水的深浅了,以此来确保钩子处在鱼儿的活动范围内,这样才有可能钩到更多的鱼。

  横绳的两端挂着摇铃,当听到“铃铃铃”的响声时,就说明有鱼儿挂钩上了,正在挣扎想要逃脱。小的时候我用的是铜摇铃,有地方买的。后来没的买了,便用两片碗利爿代替。

  最悦耳的碗爿声

  滚钓的工具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不难,一个人就能操作。

  这钩子每天都要磨、擦的,防止它生锈,也要保证它的锋利。从小队下工回家后,除了家里的活,我基本不是在抓鱼,就是在当侍(打理)它们。滚钓靠的就是钩子的锋利度,越是锋利,就越能钩到鱼。鱼儿在水中不论是洄游,还是觅食或玩耍,都极易撞到钩上,如果钩子够锋利,那么钩子便会扎得更深、更牢,鱼儿便更难挣脱了。

  前面说了,16岁时我独自个有只小划船了。我便白天去小队里干活,工分一直头,晚上就带上工具一人去河里抓鱼。不过我一般都是上半年天气回暖鱼儿活跃的时候去的,下半年就去得比较少了。官河的新发王村段、西小江的杨汛桥、钱塘江的九号坝、南阳……这些地方我都划船去抓过鱼。

  那时候,傍晚从小队下了工,我就带上家里准备的饭,拿上工具,划船去抓鱼。选定好河段后,先在河岸边立个结实的桩头或竹竿,把横绳的一端绑在桩头上,固定住,然后我就划着船,一点一点地划向河对岸。一边划一边把横绳慢慢叫放到河里去。到了对岸,一样要立个结实的桩头,把横绳的另一端紧紧地绑在上面,固定住。一般在水流急的河段,长绳就相对放得宽松些,斜斜地横跨河流;水缓,则没什么讲究,直接放下去就好。也不用担心河底有水草什么的,这钩子是铁做的,重得很,沉得下去,就算有水草,也一样下得去。有时候,我还没划到河对岸,这头的碗利爿就已经在“叮当叮当”地响,说明有鱼儿上钩了。

  抓鱼的日子里,我最喜听到碗利爿的声音。一般鱼儿上钩就要及时去取,不然时间久了,鱼儿很有可能会挣脱掉。所以每次去抓鱼,我都会在岸边守着,碗利爿一响,就赶紧划船过去取鱼,既怕鱼儿跑了,也怕被别人取走。我就在船里蹲着,耐心等待碗利爿的声响,一守就是一整夜,直到第二天去小队上工前才收拾回家。

  所谓熟能生巧,滚钓也一样。在一次次、一年年的滚钓中,我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白日里,水越急越浑的河段,收获就越大。反倒是清澈见底的河段,可能是能见度大,鱼儿都聪明地避着钩子,倒是不太上钩。到了夜里,能见度低了,倒是没那么多讲究了,随便什么地方都能下钩,就看那里鱼儿多不多了。有时一晚上能有几十斤,但也有没什么收获的时候,这就全凭运气了。

  神秘的“猫头老虎”

  说到滚钓,就不得不说到我爹,他可是镇里少有的好手,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说起,都说是我爹教的滚钓技术。多的不说,就说水獭好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抲(抓)的,至少我是没那本事,也就跟着我爹的时候,看他抲牢过。

  水獭,我们叫它“猫头老虎”,现在很少出现在水域,只有在动物园里才能看到,那都是饲养的,都没野性了。说“猫头老虎”,是因为它和老虎一样难得碰见和凶悍无比。

  以前官河水质好,利于濒危动物生长,像我爹这样手艺高超的还能抓住水獭什么的猛货。和水獭接触是很危险的,就说那个木头的划桨,够大够结实了吧,就这它都能咬断,更别说手了。之前就有人没注意,手都被咬去半截。所以说那时水獭没人敢抲活的,都是用大的海兜,网住后,就用船桨什么的,拍啊打的,总之就是不让它往人身上扑。而且你得往它的肋骨那打,打头是没用的,只有肋骨那才有可能打死它。

  水獭浑身都是宝,比如它的皮,不像其他动物的皮,只有冬天有用。水獭的皮,可是国家来收的,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一个价,水獭的肝脏还是名贵的中药材。

  民间有许多关于水獭的传说和习俗,有的还很神秘。尤其是它的爪子,我不记得是左前爪还是右前爪了,总之一只水獭就一只爪子有用。说是鱼骨头鲠住了,就拿着这个爪子,找个没人看见的地方,比如门背后,噶脖子上喉咙处抓几下,就会好了。这法子灵光得很呐,那时因为我爹会抲水獭,所以家里有很多水獭的脚爪,来借的人相当多,借了都不还的,说是弄丢了,谁知道呢。

  好滋味无与伦比

  有句老话说得好“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可以说滚钓这门手艺救济了我们那片不少人,至少我家就全靠它了。那个时候,虽然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小队里,滚钓只能算是个副业,可说实话,小队里做做,能有什么花头啊,做到最后有没有钱拿都没数,全靠这副业。虽说不稳定,时多时少的,但至少也算是雪中送炭了。

  “文革”那会,是不让随意买卖的,滚钓抓来的鱼,就拿来改善下家里的伙食,加餐、饱腹用。何须油炸、醋熘、红烧的手段,就是放碗里饭镬头里蒸熟,弄点酱油蘸着吃,简直就是天下第一美食,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也找不到和它媲美的下饭,奇怪。

  “文革”结束,可以自由买卖了,我们就把滚钓来的鱼带到市场上去,挣些外快补贴家用。最多的时候一次能有四五十斤呢,一般就两三角一斤的兑给那些商贩,至于他们卖多少,就不管了,反正我心里很踏实,美滋滋的。

  改革开放以后,衙前经济发展很快,官河两岸办起许多工厂,像那些纺织厂、印染厂、材料加工厂产生的废水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里,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河里的鱼也越来越少,滚钓的收成也大大不如以前。

  生产队解散后,我就进了第一家镇办企业萧山装饰布厂做机修工,后来又做水电、管道工,一直到现在。

  如今,儿子早就长大成材,已是华为公司高管。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吃穿不愁,再也不用去做滚钓这样辛苦的生活了。

  最近几年,国家倡导产业转型升级,关闭了许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污染源越来越少。同时,镇里组织河道治理、兴修水利,对官河、吟龙河、新林周直河等河道进行清障,不仅拆除了河段内的各种捕鱼设施,也不再允许私自捕鱼了。

  现在你来衙前走走,环境已经今非昔比,每一条河道都很干净,长远不见的绿水又回来了,运气好的话,还可能碰见水獭游泳的踪影呢。

 

  相关阅读推荐

  书名:《钱塘江文献集成》第31册 钱塘江渔业史料

  作者: 郑翰献

  索书号:K928.42/zd50V31

  栏目相关文章

  百工百年话运河丨栏目介绍

  运河边的“李玉和”陈炘源

  匠心谱师 徐木兴

  “项水”陈士林

  天涯越音 李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