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萧山图书馆 >> 特色专题 >> 地方文献 >> 百工百年话运河 >>

百工百年话运河丨匠心谱师 徐木兴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2-19

  采访时间:2020年9月8日上午9点

  采访地点:张夏行宫(三神庙)

  采访者:翁迪明 方诗雅 刘冰 庞璟 张国雄 

  受访者:徐木兴,男,71岁,1949年出生,衙前镇螺山村人。

  行业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一家世系及事实的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修谱师,又称族谱师,是指专门从事职业修族谱的人士。

 

  采访者:老徐,我们今天来的一个目的呢,是采访采访你。你是怎么从一个行政干部,到现在成了村坊里面的修谱师傅?这个人生经历请给我们讲讲。

  徐木兴:修家谱,是退休之后开始的。

  我是1971年12月参加工作,当时担任城南公社团委书记,后来担任螺山公社党委书记。1996年到2000年,我主编《衙前镇志》,到2003年衙前人大主席落(结束)。2004年,编《杨汛桥镇志》,2009年到2010年,在《萧山供销社志》当主编。

  修家谱,是从2010年开始的。都说盛世修谱,宗谱不修,宗亲兄弟也不识。萧山这一块,地理位置好,官河边上,过去聚集了一大批名门望族,像编修《永乐大典》的明代名臣魏骥、清朝“一代名幕”汪辉祖、清朝户刑兵工吏五部尚书朱凤标,还有参与编修民国《萧山县志》的来裕恂……官河边出来的名人,一双手都数不过来得多。

  修家谱,为的就是把根留住,把这些辉煌的家族历史、优秀的家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旧时就有修家谱的传统,但早些年保存不易,丢的丢,毁的毁。现在经济条件好起来了,各家各族都想把谱牒续续上。

  2010年,我受邀开始编《项氏家谱》(《萧山衙前项氏宗谱》),到现在,手头编了好几部了。

  采访者:这个家谱,你做了这么多部,哪一部是你觉得做得最有成就感、最困难的呢?

  徐木兴:最有成就感,最吃力的,就是《项氏家谱》。

  采访者:项,是那个项漾村吧。项漾村的位置在哪里?

  徐木兴:镇政府东,过马路。就在官河边呀,隔了一块田,就是官河,(项漾村和官河)之间没有其他村坊了。

衙前镇地图/《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

  采访者:为什么说编这部家谱最吃力、最有成就感?

  徐木兴:编这本家谱的时候,手头连老谱都没有,清末曾修过老谱,“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谱给烧没了,资料也完全没有。

  项漾村里头的座谈会是开了一个又一个,村坊里头的项家户口信息拜托地方派出所给调出来,报纸、网络上都还发布了修谱广告呢。文献资料是从地方图书馆、档案馆查起的,比如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一个馆但凡查到点线索,一耗就是个把月时间。资料慢慢补齐后,调查方向的头绪才逐渐理清了。整个萧山区、滨江区、江干区,还有上虞永和镇的项家桥村,坐着公交、骑着脚踏车,一家一户地走访过去。

  花了两年时间,才编成这部《项氏家谱》。入谱人数达到一万三千多人,现有人口九千三百多人,工作量很大的。

  这个家族,萧山项氏,是霸王(后)裔,就是项羽的后代。

  采访者:霸王的后代。这个你是怎么查出来的呢?

  徐木兴: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查的,那里有本老谱,是原来万卷楼保存下来的《项氏星曜》《武林项氏宗谱》。他们一直传下来的老谱,记载他们就是项羽的后代。

  项羽乌江自刎了以后,有一个儿子在襁褓中,被当地人藏了起来。这个儿子又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还,小的叫迪。

  项迪后来到了西川,生了一个儿子:万金。万金到洛阳当官,世代生活在洛阳的项家巷(弄),一直到北宋末,传了近三十世。

  北宋末,项家有三兄弟,都是京官,都跟了康王赵构,后来随小康王赵构南渡。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以后,二房(老二)项晋迁到嘉禾(嘉兴),嘉兴著名藏书楼“万卷楼”就是他的家族建的。大房(老大)项益和青三房(老三)项萃就迁居在萧山,是现在萧山项家的始迁祖。

  南渡至今八百余年,如今的嘉兴嘉善一带,钱塘江南北两边,姓项的,都是他们的后代。

  在万卷楼留下来的老谱里,项家三兄弟南渡后,传了七代的记录都还保留了下来。嘉兴那边的二房后代当年做家谱,来萧山这边联系,青三房把当时保存的老谱送去,给记录下来的。所以,虽然这边老谱被毁了,在嘉兴二房的老谱里,还是可以找到青三房传下来的七代。

  这个老谱,当时图书馆里只能手工抄录,费时费力得很,花了三个月时间。从这七代往后,再接牢。

建炎南渡

  采访者:那编写这部家谱,除了去图书馆查阅,还要去外面走访的?

  徐木兴:要的。当时我们是3个人,还有两个是项氏他们家族里的人,项关岳和项宝兴。编家谱组织了专门的编委会,做一部分要给编委会汇报,然后确定这些分支要不要查。查他们都要查的,我就一点点到外面调查清楚。

  嘉兴,余杭,整个钱塘江两边都跑遍了,一直到金华,金华去了两次呢。

  南宋南渡,项氏大房和青三房定居衙前之后,第四代开始就不断有外迁的项氏。第四代到余姚、上虞那边去了。第五代一支分居于瓜沥塘头;一支分居于滨江长河、江二、江三村;一支由于打锡箔,分居于绍兴城中;还有一支住到了杨汛桥蒲荡夏、南钱清。当时水运便利,项漾村正挨着官河边,随着官河往南往东,南钱清、绍兴、上虞、余姚,一路就迁过去了。

  它这个项氏,修来真的是(累),好不容易找到的老谱也就到衙前项氏第七代,再往后,包括浙江城县老宗,都接不牢了。再往后的迁居资料,找得很是辛苦,那时候派出所还给查,可以查清电话,迁入迁出的好些信息还有得看,有些是直接从衙前这里搬出去的。到一个地方,打通电话问过去。

  像下沙、九堡一带,好些村坊里公交车不达,我携一部折叠自行车,背一个包,就往那里去的。扛着自行车上了公交,到最近的站点下,再骑上自行车,“嗒嗒嗒”蹬过去。从四季青一直到下沙,这一路,大太阳烤着,骑上几分钟,汗跟瀑布一样下,汗衫都湿透了。就这么一家一户走访过去,上一代的信息、家里边的记录都是这么给一点一点重新挖出来的。

  项氏后来外迁了多少人家。清朝时期,钱塘江主流北移,朝廷对新垦田地免税三年,以后税收也较低,项家就有多支往萧山北部迁了过去。萧山坎山甘露亭、靖江、河庄……好些个乡都有他们迁过去的。

  民国初期,钱塘江又南坍北涨,江南部分项氏又逐渐迁居到江北,杭州江干区,像九堡、下沙这些地方,还有海宁、余杭等多个邻县。大多数都是青三房后代迁去的。

  南宋往后几百年,衙前项氏一族多以农耕为生,钱塘江主流的南北迁移,非常直接地对他们的耕稼区、生活区产生影响,慢慢也就不再聚族而居了。你说分布得这么广、这么散,难寻不难寻?这些个地方,都是一户一户跑去查清来的。

沿浙东西运河航线分布图/1936年《浙江省建设月刊》

  采访者:项氏一族搬迁这一路,跟运河也很有关系啊,这么多都定居在运河边的。

  徐木兴:对的。像最初南渡的项氏三兄弟,老二到嘉禾去,就是京杭大运河边,老大老三在衙前,也挨着萧绍运河。说到底,是运河养人啊。

  过去的名门望族,都喜欢在运河边上定居,来往便利,风景又好看。我自己也是运河边长大的,就在衙前镇螺山村。

  采访者:确实做一部家谱也很不容易的。

  徐木兴:是不容易。我们修项氏这部家谱的时候,还有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项文奎,他是见过“文革”前那本老谱的,还记得起好些重要内容,吃力劳心地帮我们编家谱。这谱修得成,也有他一份功在的。可惜的是,家谱修好,在举行圆谱仪式的前一天五更,他突然过世了。

  衙前项氏这部家谱,还有一个创新,人物传的创新。为什么说是创新呢?因为原来老谱的人物传,已经遗失了,那些事迹也都没有了。我把现在有名的、老百姓赞赏的、已经过世的这些人,传记都重新整理过。

  《项氏家谱》算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在老谱已经遗失的情况下,一手摸,把这一代挖出来。这样修完,才跟老谱接得牢了。这个项氏,原来口传下来是项羽后代,但是找不到依据。通过修谱,就可以确定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亲支了。

  采访者:那后来还有没有修家谱?

  徐木兴:有的。江桥童氏、西河沈氏、朱氏家谱、湖头陈氏……巧的是,这些都是运河一带的。像湖头陈氏,这一家也难做,老谱不齐了,两个城市查了个遍,都查不到。花了多少工夫,才发现,一本老谱竟然外传到日本去了,在日本的东洋文库才找到。后来联系了日本的留学生,两个人花了三天的时间,把它抄抄下来,跟这边的再接上。

  现在么,有两部要我修的,今年新冠肺炎来了以后,停止了,走也不走开去了。今年要修自己族的(徐氏)家谱,基本上,下面的都已经弄好了,就是还有几个分支,我们村的(徐氏家谱)部分已经弄好了。

图:乙未年张夏秋祭    徐木兴张罗盛大民间信俗活动现场   丙申年张夏春祭

  参考文献

  《萧山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萧山地图集[M].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1.

  相关阅读推荐

  书名: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作者:来新夏、徐建华

  索书号:K820.2/h72#

  栏目相关文章

  栏目介绍

  运河边的“李玉和”陈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