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萧山图书馆 >> 特色专题 >> 专题汇编 >> “书林漫谈”——与书籍的灵魂触碰:阅读推广品牌“图图爱书书” >> 阅读推广品牌——“图图爱书书” >>

《图图爱书书》第十四期:《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27

  大家好,我是图图,这一期的图图爱书书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写的新书《入世与离尘》,副标题,一块石头的游记。

  一部经典

  你大概已经猜到这应该是一本跟《红楼梦》有关的书。是的,红学是显学,这些年无论是刘心武的百家讲坛还是喜马拉雅的蒋勋说红楼,都非常火。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红楼,每个心里都有一个红楼梦。一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说不尽的。

 

  王博是一个哲学教授,专研老庄之学,他的解读既带着学术的视角,也带着个人生命的视角。后记中,王博坦言:小时候不喜读《红楼梦》,倒是觉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更有吸引力,而“人到中年,有些热闹的东西褪去,一些清冷的东西慢慢走近”。

  五个书名

  在前言中,作者列举了《红楼梦》的五个书名,分别突出了心灵、情感、欲望、世界和生命的不同维度,各有其用意。《石头记》突出了一个超越性心灵的视角;《情僧录》则更像是一个情痴看破红尘之后的遁入空门;《风月宝鉴》给这个世界上所有痴迷于欲望之人一个警醒;《红楼梦》则揭示以权力、财富为中心的世界的虚幻;《金陵十二钗》重在呈现各种生命的悲剧。”五个书名五个维度,我们基本可以搭构出《红楼梦》粗略的价值视野和普世观照。

  十二加一

  书不厚,但非常精巧。全书结构以金陵十二钗展开,用宝玉收结。既各篇独立,可分别阅读;又一气呵成,多元一体。

  开篇即讲“贾府四春”,“原应叹息”四位一体的评述方式——这条线索,对于表现贾府的盛极而衰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十分重要——“四春”名虽四人,实则一体:元春和探春同为王妃,代表的是春天的灿烂和秋天的绚烂,正是两个最夺目的季节。其为烂也同,而其境其心不同。迎春和惜春似乎都有些弱,但迎春是弱而懦,惜春则是弱而刚,其为弱也同,而其迷其悟不同。

  接下来的八位,从李纨到黛玉,保持了第五回提示的人物之间两两相对的设计。比如秦可卿和李纨分别代表着“情”和“理”的生命,湘云的“本色”对着妙玉的“做作”,黛玉之“情情”衬托着宝钗的“无情”等。十二钗,不仅仅是十二位美好的女子,而是十二种现实的或可能的生活方式。在王博看来,每位读者都可以在金陵十二钗代表的不同生命中,发现自己的身影。“借助于金陵十二钗不同的类型,作者进行的是具体而普遍的生命之反思,追问的是永恒的生存意义。”

  宝玉作为全书的主角放在最后讨论,因“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作为一位“正邪两赋”的人物,“玉”是宝玉生命的标志,也是他一生的困惑;既是他前世的印记,也是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金陵十二钗,乃至整个红楼世界,都是宝玉因烦恼而求解脱、由情欲而得觉悟的道场。也因此,《红楼梦》是一部悟书,其“悟”的完成,是通过入情来完成的。在作者眼中,《红楼梦》中有三个世界:第一个是情欲声色的世界,第二个是仕途经济的世界,第三个是万境归空的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讲,贾宝玉这块“玉面石底”的石头,在三个世界中游历穿梭,其实是完成“迷失——觉悟”的过程。

  《红楼梦》的整个书写,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入世”与“离尘”,也即“真假”与“有无”。大荒山代表的真实的世界,这是石头的故乡;“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贾府,代表的则是虚假的世界,这是石头的他乡,“宝玉”之所寄。宝玉在这几个世界的穿越中,获得了反思的能力,完成了从入世到离尘的过程。

  以上就是本周份的点心哦,喜欢的各位请慢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