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桥:诗意盎然的大运河之珠
萧山老城区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叫梦笔桥,竖卧在浙东运河上,桥北是千年古刹江寺。旧时,梦笔桥畔设有官驿,叫梦笔驿。驿站、石桥、寺院、白塔、长亭,构成了羁旅游子的栖身之所。在交通以水路为主的古代,浙东运河轴轳穿梭,有多少官员公差、行脚商贾、文人墨客各色人等南来北往,他们在这里系船登岸、住宿打尖,往往触景生情,或追思名人贤士,或忧虑时局动荡,或感慨人生无常,种种情愫化作笔下诗篇。
如今,梦笔驿无迹可寻,江寺、梦笔桥已然不再承担本来的角色使命,但是,此地吟得的美丽诗篇伴随着“梦笔生花”的动人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且让我们抹去岁月风尘,一起聆听大运河诗路的美谈佳话。
梦笔桥
觉苑寺身世之谜
江寺,原名觉苑寺。《嘉泰会稽志》卷八云:“觉苑寺在县东北一百三十步。齐建元二年(480)江淹子昭玄舍宅建”。该书是写成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由绍兴府通判长兴施宿主撰,是本地区保存最早的区域地方志,范围涉及包括萧山在内的绍兴府历史地理。
江寺山门
参阅《萧山县志》,我们了解到《嘉泰会稽志》记载的觉苑寺沿革是这样的:唐会昌(841-846)废;唐大中二年(848)重建,赐名昭玄寺;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中改为昭庆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易名觉苑寺。从南朝齐到北宋的586年间,觉苑寺遭遇了被毁和重建的经历,到了北宋熙宁元年(1068),觉苑寺因为同时拥有沈辽书写的寺院匾额和《大悲阁记》、画家胡舜臣的山水壁画而名噪一时,人称“三绝”。
北宋著名书家张即之(1186-1263)也以为觉苑寺本由江淹之子江昭玄舍宅改建,因此题写匾额“江寺”,悬于山门,从此寺院以该名行世而至今日:江寺与江淹的渊源彰显于言表。
江淹(444-505),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是辞赋的名家,他存世的28篇辞赋,全部为抒情咏物赋。江淹特别善于摹写“悲”情,并有一系列的“悲情”作品, 如《恨赋》《别赋》等。江淹的辞赋艺术具有浓烈的悲慨劲健之气,能够在古意中流出一股清丽之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才情和华章永久镌刻在了中国的文学史篇,可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认识江淹是通过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完成的: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传说江淹在宣城罢官回家的路上,曾梦见一男子自称郭璞(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对江淹说:“我有一枝笔在你这儿放了多年,请还给我。”江淹从怀里摸出一枝五彩笔递给了他,此后作文再也写不出如花的好句子了,人称江郎才尽。
行文至此,关于江寺的身世似乎言之凿凿不可置疑了。但是,史上从来不缺好事者来搅局,这次是清代学者萧山人毛奇龄。毛奇龄说,从江淹的生活和工作轨迹考究,他从未到过萧山,此其一也;第二,建元二年江淹只有35岁,不可能会有做出“舍宅为寺”壮举的儿子。佐证毛奇龄考证有理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江淹儿子名为江筼而不叫江昭玄。毛奇龄认为江寺是另外一个考城人江总所建。
施宿等人语焉不详造成了觉苑寺身世扑朔离迷。其实,当下的我们已不再纠结于江寺是否与江淹有直接的关联,历史和地理本来就是真实和错讹共同组成的,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何况《嘉泰会稽志》的谬误并非绝无仅有,比如他们指鹿为马在“诸暨县南五里”另外“认定”了一座“苎萝山”,加剧了关于西施故里的千古争讼。
美名与美文:一座桥的风流
和惠济寺一样,江寺山门之前也有一座石桥,名叫梦笔桥,今日所见的是清代重修的建筑。
江寺门前梦笔桥
据李维松先生《萧山古迹钩沉》介绍:梦笔桥,南北跨城河,为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成。通长14.5米,跨径5.1米,宽2.5米,矢高3.5米。两端设踏跺6级,两侧有对称石栏,望柱间隔。如此结构和规模,在萧山城内运河的桥梁中,算得上中规中矩。就是这样一座其貌不扬的石桥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和一篇绝妙的文章相匹配,称得上美名、美文相得益彰。
古人比较豁达,他们超脱了人事与桥梁的羁绊,直接引用梦笔生花的典故来为石桥命名。是啊,就算江淹之子真的舍宅建成觉苑寺也没有那个美丽的梦来得让人浮想联翩、心向神往呢。
《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一云:“梦笔桥在县东北一里。天监四年叶道卿记云:初,齐建元中左卫江公舍所居宅为大福田。斯桥之兴与寺偕始。”这里引用的是北宋叶清臣(字道卿)《萧山县昭庆寺梦笔桥记》,意思是说梦笔桥的历史和江寺差不多长。
叶清臣《萧山县昭庆寺梦笔桥记》收入于四库全书,记载的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重修梦笔桥的盛事。那年正是石桥建成后的第544个年头,在此之间梦笔桥应该修葺过的,但是只有这次最郑重其事,最广为人知,主要得益于此文传世。
叶清臣,长洲(今苏州)人,进士出身,当时任两浙转运副使。
叶清臣在文中记载了1000年前重修梦笔桥的经过:工程由县令李以庭亲手主持,他没有动用公款修桥,也没有在民间摊派,而是由江寺僧侣募捐筹集工程款,“府帑不费,里旅不烦。山虞致木而丛倚,郢人运斤而风集,经始不日而功用有成”。修桥工程进展很顺利,李县令也很开心,所以他请来领导叶清臣作文记叙此事。这位叶清臣也是性情中人,欣然写成此篇,让今天的我们也能领略修葺完成的梦笔桥英姿和人们的观感。特摘录片段,一窥究竟:
晴虹倚空而半环,浮鼍跨波而欲渡。雕楹矗而端耸,钩楯缭而横绝。肩摩毂击,控曳路而下驰;飞艎鸣艣,贯清流而直逝。以材之丰羡,稽工之间隙,又作驻楫亭于桥之北涘。艇之两足以憩行者之勤,传车一封可以劳使臣之集。是知创桥以表寺,先贤之懿益光;由亭而视桥,上人之用心兼至,建一物而二美具。
此文对梦笔桥和修桥善行做了美丽的描述和由衷的赞美,是诗词以外的体裁关于梦笔桥较早的信息表达。从中我们体会到李县令具有像滕子京一样的抱负和胸襟,新梦笔桥与重修的岳阳楼何其类似。在这里古寺、新桥、驿亭和东逝的运河清波融为一体,美景、善政和民意贯通一气,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好一派江南新图景。
至此,人们还会在意江淹、江昭玄与此地的渊源吗?美名、美景和美文珠联璧合,石桥取名梦笔桥全没有掠美之嫌,反而觉得很贴切:以运河首邑、文献名邦萧山的自然人文气质完全配得上这个美丽的名称。何况今后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到这里吟诗歌咏,为梦笔桥裁出一件又一件彩衣,诗意盎然、光彩照人。
大运河诗路上的一颗明珠
我的前辈、萧山图书馆资深馆员杜永毅老师耗尽心血,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觅迹寻踪,共整理出历代诗人歌咏萧山的诗词580首,编成《萧山古诗五百首》一书,洋洋大观,令人叹服。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收入的诗词中以梦笔桥为题材的居然有接近30首之多。想当年,无数游子骚客沿着浙东运河羁旅天涯,因为觉苑寺南紧挨着梦笔桥的是梦笔驿,相当于萧山县招待所,人们无论经商、赴任、游历,都有可能在梦笔桥畔盘桓逗留。远眺北干松风,近观运河清流,有感而发,化作一篇一篇诗词歌赋,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和体验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瑰丽世界的窗口。
唐代诗人戴叔伦《题秦隐君(秦系)丽句亭》云:“北人归欲尽,犹自住萧山。闭户不曾出,诗名满世间。”写的是唐代著名隐士秦系索居萧山运河的逸事,唐代诗僧释皎然对此也有诗作题咏,名为《题秦系山人丽句亭》。丽句亭原址位于萧山秦君里秦君巷(现名西仓弄),离江寺、梦笔桥仅百步之遥,可见此处早就人杰地灵,声名远播。因此,今人在江寺公园里重建丽句亭,彰其美名。
丽句亭
浙东运河萧山段西接钱塘古渡西行码头,东连会稽、天台,是东西南北水上交通的必经之地,文化地理坐标十分重要。天涯旅人徜徉在古寺、名驿,为浙东运河沿岸的美丽风光所折服,他们以文作画,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精美图景。
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一生转徙江湖,也曾沿着运河来到萧山驿。他陶醉于青山绿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萧山》:
萧山
宋·姜 夔
归心已逐晚云轻,又见越中长短亭。
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
在如此美丽的情景里,诗人心情无比愉悦,就连一直萦绕的归心也随之淡然。是啊,天人相融的景观本身就是一副安神良药。
再看元代诗人高明的《陪青田诸公宴萧然山堂》:“北干山前舣船处,一篙新水涨溪云。雪晴原野无多日,春入园林已一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我们分明看到有一位文人高士在浙东运河之畔高歌迎春,欣喜异常。
美景当前,总会勾起常人的联翩浮想,又何况生性敏感的文人骚客呢?他们常常会发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样的感慨,而在江寺,在梦笔桥,他们笔下描绘的是另外一种况味,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
且听南宋诗人王十朋泊舟梦笔驿的心路之声:
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感而有作
宋・王十朋
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
短蓬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
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
明朝又向钱塘去,十里西风桂枝香。
月到仲秋,羁旅萧山,这位主战的状元郎肯定又激活了沉寂已久的雄心,丰满的理想敌不过骨感现实,激愤和无奈交织。唉,还是收拾好散乱的情绪,且准备明天去向临安(杭州)的行程吧。全诗虽然没有“梦里不知身是客”那样凄苦,但也能体味到深深的孤独和寂寥。
再来看看明代“后七子”领袖,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从梦笔驿沿运河西去钱江的感慨吧:
往返钱塘江喜为问答
明·王世贞
其二
朝指萧山驿,暮唤钱塘渡。
侬身不属侬,却似商人妇。
从梦笔桥驿站到钱塘古渡,行色匆匆,孤心难依。人在旅途、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悲凉溢于言表。
梦笔桥诗词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触景生情、崇贤思齐。人们来到觉苑寺、梦笔桥,自然引发对江淹以及有关梦笔生花传说的倾慕之情,这类作品最为传情,为梦笔桥这座普通的运河桥以及 周边景物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为世人广为传诵、津津乐道。
北宋进士华镇是萧山华氏的始迁祖,他写梦笔桥的诗句,已经镌刻在桥南梦笔苑的石碑上。
梦笔桥
宋·华镇
绿波照日晴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
欲向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
在这里景和情交相辉映,共同映衬梦笔生花美好传说,表现出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饱满的意境形象。这首七绝几乎成为梦笔桥的代言作,影响深远。
明代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姚广孝一生传奇,被称为“黑衣宰相”,他穿越浙东运河经过梦笔桥,写下诗篇云:
经梦笔桥
明·姚广孝
脉脉溪流接远津,秋风过客一酸辛。
桥头霜树成文锦,犹记当年梦笔人。
运河水、钱江渡、梦笔桥、桥头树、深秋风、文锦霜,这一组形象信息集合触动了诗人的心酸感怀,缅怀故人之情油然而生,堪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寥,同时也平添了慕贤思齐的志向和追求:梦笔桥早已闻名遐迩,是滋养运河子民精神气质的重要源泉。
最令人欣喜和弥足珍贵的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为梦笔桥写下不少诗篇,而且一以贯之体现了独特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这些诗作是大运河诗路的宝贵财富。
纵观陆游生平,他的梦笔桥诗词应该作于晚年之际,主题更加集中,情感十分饱满,和着浙东运河独特的风情,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力。
《烟波即事》一首云:
烟波即事(十首选一)
宋·陆游
梦笔桥边听午钟,无穷烟水似吴淞。
前年送客曾来此,唯有山僧认得依。
语言通俗畅达,表达了诗人和江寺、梦笔桥亲密无间的特殊关系,读来倍感亲切。
再读一首词《长相思》:
长相思
(其四)
宋・陆游
暮山青,暮霞明,梦笔桥头艇子横。蘋风吹酒醒。
看潮生,看潮平,小住西陵莫较程。莼丝初可烹。
通篇轻描淡写运河上从梦笔桥到西兴渡的一路行程,心情和风景一样清丽平和,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有同工异曲之妙,这是陆游诗词主题之一。
当然,陆游作品的主旋律在这里也占有重要的一席,那就是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为梦笔桥诗词增添了十分豪气。
舟中感怀三绝句(选一)
宋·陆游
梦笔亭边拥鼻吟,壮图蹭蹬老侵寻。
不眠数尽鸡三唱,自笑当年起舞心。
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戏成绝句(选一首)
宋·陆游
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
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
前一首直抒胸臆,用“闻鸡起舞”典故,表达了宏图难展、壮志不已的暮年雄心;后一首写诗人夜泊梦笔驿,孤灯听涛,心意难平。“千年未息灵胥怒”,借潮神伍子胥之怒抒发满腔悲愤之情,虽八十皓首也,益遒劲勃兴耳,浩然正气跃然纸上。
斯人已逝,诗意永存。千百年来,梦笔桥作为著名的津梁驿站,引得戴叔伦、华镇、王十朋、陆游、姜夔、刘基、王守仁、毛奇龄等历代名家歌咏唱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曲水流觞”,构成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诗路文化生态,百世流芳。
夜幕下的梦笔桥
幼童在认读梦笔桥诗词
华镇《梦笔桥》诗碑
作者:翁迪明

- “湘湖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探寻古韵亭台
2024-05-19
- “湘湖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探寻古韵亭台
2024-05-19
- “扇”写水墨 “阅”享清凉—— “了不起的匠人”手作沙龙漆扇制作活动预告
2024-05-15
- 萧图走向全国!
2024-05-15
- 夜晚的萧图总有一盏灯属于你
2024-05-13
- 嘘!萧图已按下“文明静音键”丨你我的文明公约
2024-05-09
- “永兴书话”五月好书推荐 | 读书,是青春最美的颜色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