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萧山图书馆 >> 特色专题 >> 地方文献 >> 学术论坛 >>

西施郑旦辨——兼析其出生地

来源: 作者: 傅志良 发布时间: 2006-07-26 14:37:46

    《越绝书》、《吴越春秋》均记载越时得苎萝山美人西施郑旦献于吴国。这两本古籍文不加点,“西施郑旦”连在一起。从墨子“西施之沉”句起的后来书籍多略称“西施”,想见“西施郑旦”原为一人。“西施”是否郑旦的姓;未见“西施某”或“西施某某”的人称,《百家姓》也没有“西施”的复姓。“西”看来是方位词,“施”却是姓。一些地方志书有东西方位对举的说法,如“东施村”、“西施村”。成语亦有“东施效颦”。许多书籍,尤其是浙东地方文献,其编撰者站在古越国都即今绍兴的立场上指称所属地名,往往常有“方位词”,如《越绝书》“浙江西城”。即西城湖北边的越王城。有称“东小江”(即曹娥江)“西小江”即处萧山县城东边。有称“东山再起”,“两陵观潮”等等,不一而足。这样说来,“西施”可解为古越国都西边施地施姓卖柴女郑旦呢。如是,西施出生于萧山苎萝山。
      古籍合著诸暨、萧山说多有记载。这有个何者为源,那些是流之辨。两说源头,似以今萧山为是。
      出西施的苎萝山只有一处,亘古不移,余暨未从诸暨等地析置出来前,出西施苎萝山在诸暨县范围内,是合情合埋的,但没有书证 。
     “余暨西施之所出”句最早载在古本《越绝书》(此书非一人一时编成,乃“战国后人所为,汉人附益之耳。”),南朝·梁刘注得清楚明白。这是萧山说的最早源头。而诸暨说最早书证是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原书佚,现见《会稽郡故书杂集·会稽记》鲁迅辑本),条文说:“诸暨县北界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处,今名苎萝山。”这是后来史志、工具书之类据录诸暨说最早源头的书证。观此条文该是孔氏引录诸暨、余暨分治后的原诸暨人所著的书籍,可惜辑本无见引据出处。辨析“诸暨北界”,应是指诸暨县城至北界。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越绝书》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县北界,孔灵符《会稽记》引证诸暨县北界在县城东北一百七里有古越城,“越之中叶,在此为都,离宫别馆,遗址尚在。” 可见“诸暨县北界”从县城到北界有一百七里的距离,从刘宋以来县城未见南迁,县城至北界这块空间从无西施居苎萝山的传说及故址。只有近诸暨北界出西施的苎萝山。这就是会稽山西干山脉的萧山苎萝山,孔灵符在萧山有别墅,不会不闻萧山地理环境,所以他在其《会稽记》中载有“牛头苎萝,一日三过”一说,以证苎萝山的位置。考牛头山在今萧山西小江附近,是旧时这条重要交通江道标志,处螺山附近,史书有记载,出名的。清初毛奇龄对“牛头苎萝,一日三过”有考释,朱彝尊《湘湖赋》说“瞻牛头苎萝兮,信不远而伊迩”。所以说,出西施苎萝山的诸暨北界,实指萧山。南朝刘宋后来史志、工具书诸暨说的原始书证若是孔氏《会稽记》,那只截取其名,不究其实。《会稽记》所辑录条文来自许多古籍,把原始古籍载记和辑本条文,都看作古事信息的话,经过分析处理,变诸暨说为萧山说源头的新知,也未尝不可。
      出西施的苎萝山在萧山县城南廿五里或三十里,有古迹群,历来史、志、谱等,大量载着苎萝山,西施村 (里),这是古事传承,循循相因,循名质实,不得不信。
      萧山苎萝山西边西施浣纱处的浣纱溪,也古今未变,今天还是溪,不是江,而诸暨浣江,因李白浪漫诗句而得名,汉时的《越绝书》称“洹江”,注为“洹洹流水貌”,李白听了浮想联翻,说成是西施浣纱的浣江,江中的所谓“浣纱石”,要用船过去浣纱或晒纱,一不小心,要掉下洹洹流着的深水中。江河溪流自有其演变规律,浣纱溪怎能会演变成“浣纱江”?今天浣江边的晒纱石,所谓王羲之书“浣纱”己被证伪。
      唐朝范摅撰著的《云溪友议》说萧山进士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此书实为笔记小说,史家不屑据证,但萧山西小江附近的苎萝山西施石该是真实可信的。而诸暨县南五里苎萝山名是后来出现的,原名张家山、白杨山。所谓西施居西村,郑旦(或夷光),居东村云云,都是后来见诸记载,怎能说得通萧山西施古迹群是诸譬“西施”经过留名说。萧山是吴越战争的前哨阵地,越因战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浙东“僻陋”之地得西施,先后与勾践从今萧山“狭中途”送往吴国,这才是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