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萧山图书馆 >> 特色专题 >> 地方文献 >> 学术论坛 >>

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 ——故里在萧山史家桥村

来源: 萧山图书馆 作者: 杜永毅 发布时间: 2006-01-18 08:02:55
    提      唐代诗人贺知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妇孺皆知的著名人物,《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明确记载他是萧山人。但他的故居究竟在萧山何处,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笔者经过二年多的求索考证,发现贺知章的故居在萧山区蜀山街道史家桥村。此地毗邻湘湖,面对文笔峰,风景优美,如加以开发,将成为一处极具特色的名人古迹和旅游景点。
    关键词    贺知章  唐代  诗人  故里  萧山  史家桥村  考证
(一)
    唐人诗人贺知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妇孺皆知的著名人物。
    贺知章之所以有名,不在于他的进士出身,也不在于他在朝廷上当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和秘书监。
    他的有名,是因为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特殊的闪光点,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一是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短短二十八个字的一首七言绝句,一千多年来老幼吟诵,流传不衰,它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引发了多少读者的内心共鸣。这首诗,被《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列为七绝第一。对热爱故土的中国人来说,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二是他慧眼识英才,发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并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
    据唐·孟棨所撰的《本事诗》记载:“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这一际遇,使李白从一个尚无声名的布衣,刹那间“名动京师”、“称誉光赫”,成为诗国的天子。
    李白为人,向以高傲闻名,很少有他称许的人,但对贺知章,他尊重备至,写了许多怀念贺知章的诗篇,如《对酒忆贺监》一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怀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三是贺知章在晚年告老还乡时,受到当时皇帝唐玄宗的高规格待遇,玄宗率领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长安东门外设宴饯行,从皇帝开始,人人赋诗相赠,场面如此隆重,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堪称中国文坛上的千古盛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贺知章在朝廷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和风范。
    唐玄宗所赋赠诗如下: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贺知章的上述生平亮点,无论在文人仕宦中,还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萧山,是贺知章的故乡.
    查阅古代文献,从《旧唐书》到《新唐书》,从宋·嘉泰《会稽志》到明·万历《绍兴府志》,都明白记载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人”,即萧山人。
    但是,遗憾的是,当人们进一步询问贺知章是萧山什么地方人时,我们便面临尴尬,无法回答。对萧山史学界来说,这一直是个未解难题。
    笔者认为,贺知章的萧山故里之谜,所以成为难题,与贺知章的特殊经历有关。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卒于744年,终年86岁。他在36岁那年(唐证圣元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长安为官,达五十年之久,86岁那年,他告老还乡,唐玄宗“赐镜湖剡川一曲”,他就住在绍兴镜湖边的“千秋观”,直到去世。因此后人多把绍兴“千秋观”视为贺知章的故居,而真正的萧山故居逐渐湮灭无闻。为了解开这一历史难题,近年来,笔者花时间作了许多研究与考证,对涉及贺知章事迹的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搜索,先后发现了三条史料。
    最早发现的一条史料,源于清代举人郭伦的《萧山赋》,在这篇洋洋数千字的赋文中,郭伦对萧山的山山水水作了全面描述,说萧山“西山如障,北干如屏,洛思蜷嵼于东北,石牛山妥嵬于西南,文笔环季真之宅,仙岩投元度之簪,城山栖越王之甲,郭墓瘗孝子之男……”,这当中,“文笔环季真之宅”一句话,点出了贺知章的故居周围环境。文笔就是文笔峰,又名塔山,在今蜀山街道境内,季真是贺知章的字,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贺知章的故居在文笔峰脚下.
    第二条史料,源于清代青州府同知萧山人张文瑞的诗文集《六湖先生遗集》。张文瑞在萧山城南厉市湖边,筑了一所住宅,叫归厚庄,他在《归厚庄即事》的一首诗中写道:
    年来剩得草堂赀,小筑城南地颇宜。
    湖亦有名邻贺监,村因不俗近西施。
    扠鱼桥下堪垂钓,文笔峰前好赋诗。
    ……
    诗中的贺监就是贺知章,因曾任秘书监,世称贺监。湖指厉市湖,说厉市湖与贺监居处相邻,靠近文笔峰。这个说法与郭伦在《萧山赋》中所述一致,两者可相互印证。
    第三份史料是民间流传的《招德龙图卷》,这是来苏、新塘、石岩一带民间流传的道士唱本(笔者见到的是清光绪年间抄本),唱本中专门有《奉送桥名》一章,逐一叙述了萧山境内二十四座桥名的来历,其中有一条涉及思家桥的来历,写道:“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内容明显是指“贺知章晚年请为道士还乡,唐玄宗亲自设宴饯行”之事。
    思家桥,现名史家桥,其村庄位置恰好在文笔峰脚下,与郭伦、张文瑞所说的贺知章的故居所在地完全吻合.
    前些时间,笔者曾专门去史家桥村现场踏勘,见到史家桥村村前有一遗址,约数亩地大小,村民呼为“贺家园”,园的南面有一条路,历来被称为“百步禁界”,这里南临文峰,西濒三江,北接湘湖,风景优美,确实是一个耕读皆宜的好地方。
    现在的史家桥村名,明显是谐音讹传,全村近200户人家,多数为黄姓,姓贺的有一家,姓史的一家都没有。据村民介绍,此地原为贺姓居住,宋时湖北江夏黄姓迁移至此,发族繁衍,渐成大姓。
    在村西河面上,有一座石桥,桥的石梁上清楚地刻有“思家桥”三字。此桥历史悠久,现有桥梁系明朝嘉靖年间重建。在桥墩石基上,镌刻有“ 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字样,第一个字模糊难辨。据查,史家桥村贺姓以外的族姓中,尚未发现有人当过学士的,而贺知章作为唐代的“集贤院学士”、声名显赫,这里的“学士”是否指贺知章,值得研究。
    关于这座桥,此地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即村中凡遇婚嫁喜事,轿子不能从这座桥上经过,必须绕道而行,这个规矩究竟沿习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反正今天村民还是照这个规矩办。
    当地有个传说,说贺知章母亲嫁到史家桥村属于再婚,上述禁止婚嫁喜轿过桥之习俗,可能与此有关。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基本上可以确定,贺知章的故居即在文笔峰下的史家桥村,而“思家桥”名称的由来,也很可能与贺知章的思乡情结有关。
    贺知章,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永垂史册的人,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萧山人民的珍贵遗产,俗谓人以地胜,地以人名,一位名人,一处故居,可给后人带来无尽的追忆和思念,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贺知章的故里,构建纪念性建筑,供人追思,供人瞻仰。这对弘扬先贤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均有积极意义。建成后,作为一个展现和体味贺知章故乡风光的独特景点,其影响和价值将远远超过一般山水景区,而且此地毗邻湘湖,完全可以与湘湖休闲度假区连成一片,互相辉映,起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